角色介紹


男女主角及重要關係者

◆鷹拉雅:本書主角,善良、沉穩、機智、膽大心細,樂於助人,在一次風雨中偶過女主角鳳頭蒼鷹鷹絲怡,並歷經多重挑戰,而結成夫妻。第一個朋友褐耳蒼鷹鷹日天,給他不少啓蒙。並結識不少英雄豪傑。

◆鳳頭蒼鷹鷹絲怡:本書女主角,善良、温柔、機伶、浪漫又喜愛唱歌。在比賽中又頭角崢嶸,奮戰不懈。凡事細密,規劃周詳,好友鷹思思、良兄鷹一甘都是最佳益友。

◆鷹一甘:鷹思思之兄,義氣逼人,曾因為誤入陷井,差點命喪黄泉。賴妹妹鷹絲怡及鷹拉雅巧思救出。後來也結了好緣。

◆鷹日新、鷹思思:是一對典型佳耦。甜蜜到令人忌妒,鷹拉雅及鷹絲怡能够奪王爭后,两人應是第一功臣。其大公無私的精神發揮到淋漓盡致。

◆主席鷹右火:二十歲年紀,精神奕奕,無偏無頗,被推為第二十屆鷹王爭霸賽主持人,可見其令人敬重之處。並且能重視培育優秀的下一代,其高山景行,自不待言。

重要鷹族介紹

◆鳶--台灣老鷹--姬鳶、鳳頭蒼鷹、白尾海雕、草原雕、赤腹鷹、蒼鷹、黃嘴角鴞、雪鴞、鷹鵰--熊鷹、兀鷹、遊隼--鴨鷹、白肩鵰、蜂鷹、紅隼、灰面鷲、台灣夜鷹、烏雕、東方澤鵟(澤鵟)、、、、

◆鳶、台灣老鷹、姬鳶 英名 Black Kite學名 Milvus migrans 俗名 鳶、台灣老鷹、姬鳶 目名 鸛形目 (Order Ciconiiformes) 科名 鷲鷹科 (Family Accipitridae) 形態特徵 嘴爪彎曲銳利,以小型動物為食。全身大致為暗褐色,羽緣淡褐色。頭部、腹面有淡褐色縱斑。 尾羽略長,有不明顯之淡褐色橫斑。飛行時,雙翼狹長,翼下初級飛羽基部有明顯之白斑,尾略呈開剪形,是兩個易於辨識的特徵。廣布於歐、亞、非、澳,分成九個亞種,為一種普遍、數量多的猛禽。 黑鳶廣範分部於除了新大陸以外的世界各大洲,常築巢於森林邊緣區的大樹上,巢位高約在八至十五公尺間,巢主要以枯樹枝築成平檯狀結構,直徑約半公尺,

◆鳳頭蒼鷹 鳳頭鷹(學名:Accipiter trivirgatus,又名鳳頭鷹)為鷹科鷹屬的鳥類,分布於中國南部,南亞的印度和斯里蘭卡及東南亞的菲律賓和印尼。一般棲息於森林以及築巢於樹冠。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。

◆白尾海雕,是一種大型的鳥類,長76到100公分,翼展長200至250公分,體重介乎於3.5到7.5公斤之間。雌性的比雄性的大很多。白尾海雕的翅膀張開時非常闊,頭部很大,嘴部很厚,很輕易就能把肉切開。成年的白尾海雕除了較淺色的頭部和頸部、白色的尾部、黃色的嘴和腳外,基本上全身的主要顏色為棕色。幼體的嘴和腳較成體的深色,在半成年時,牠們的尾部才變為帶黑色條紋的白色。

◆草原雕(學名:Aquila nipalensis)屬於大型猛禽,體長為71~82釐米,體重2015~2900克。由於年齡以及個體之間的差異,體色變化較大,從淡灰褐色、褐色、棕褐色、土褐色到暗褐色都有。主要棲息于開闊平原、草地、荒漠和低山丘陵地帶的荒原草地。以黃鼠、跳鼠、沙土鼠、鼠兔、旱獺、野兔、沙蜥、草蜥、蛇和鳥類等小型脊推動物和昆蟲為食,有時也吃動物屍體和腐肉。繁殖期為5—7月。營巢于森林中松樹、槲樹或其它高大的喬木樹上,巢的結構較為龐大,主要由枯樹枝構成,裡面墊有細枝和新鮮的小枝葉,結構較為簡陋,為平盤狀。每窩產卵1—3枚,由雌鳥單獨承擔,孵化期為42—44天。分佈於歐洲東部,非洲,亞洲中部,印度,緬甸,越南等地。平均40至60歲。

◆赤腹鷹(學名:Accipiter soloensis)為鷹科鷹屬的鳥類。夏季時在中國東南部、台灣、韓國和西伯利亞地區繁殖,冬季遷徙到菲律賓和印尼。在台灣地區赤腹鷹為普遍的過境鳥,秋季9月初即可見到,比灰面鵟鷹較早南遷,飛行路徑集中於中央山脈山區、東部海岸山脈一帶,西部山區數量較少,群聚於恆春墾丁過境至菲律賓。春季4、5月的遷移過境時期,又比灰面鵟鷹較晚北返,此時飛行路徑集中於西部山區,以中部八卦山最為著名。山區天空可見數十隻甚至數百隻集結成群飛行,有時一天之內數量達數千隻之多。

◆蒼鷹是鷹屬鳥類中體型最大的一員,首先於1758年由卡爾•林奈在其〈自然系統〉(Systema naturae)一書中介紹及命名。其翅膀短而寬闊,並有長長的尾羽,這是林棲鳥種適應高密度樹林生活的重要特徵。蒼鷹有明顯的兩性異形現象,雄鳥上半身灰藍,下半身則為有條紋的灰,體長49至57厘米、翼展為93至105厘米。雌鳥比雄鳥體型更大,可長達58至64厘米,翼展達108至127厘米,上半身暗藍灰、下半身則為純灰。最小的雄鳥體重只有630克,但最大的雌鳥則可重達2.4公斤。與大部分猛禽一樣,蒼鷹也是「機會主義者」,只要看到合適的獵物就會出擊。但牠們還是對鳥類情有獨鍾,特別是披肩雞(ruffed grouse、鴒形目的鳥種及雀形目中的椋鳥等。水鳥當中,體型小於綠頭鴨的鳥類也是牠們的目標。此外,蒼鷹也偶爾捕捉一些體型較大的動物,如雪兔及長耳大野兔等。牠們對任何入侵者均沒有好感,即使是路過的人類也會遭到牠們激烈的驅趕。

◆黃嘴角鴞(學名:Otus spilocephalus)為鴟鴞科角鴞屬的鳥類。分布於印度、尼泊爾、孟加拉、緬甸、越南、寮國、泰國、馬來西亞、印度尼西亞、台灣以及中國的福建、廣東、海南、廣西等地,主要生活于海拔1000-3000米的高山常綠林中、在台灣、則棲息在低海拔的樹林中以及繁殖上升至800米的高度。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印度大吉嶺黃嘴角鴞台灣亞種(學名:Otus spilocephalus hambroecki Swinhoe, 1870),是台灣的特有物種。分布於台灣本島,多見於低海拔的樹林中以及繁殖時升至800米的高度。

◆雪鴞(學名:Bubo scandiacus、snowy owl),又名白鴞、查干-烏蓋勒、雪貓頭鷹、白夜貓子,是鴟鴞科的一種大型貓頭鷹,最初是由瑞典自然學家卡爾•林奈於1758年分類。雪鴞因全身幾乎為雪白色而得名,而且它們多為晝行性鳥類,因此是很有特點的一種貓頭鷹。

◆鷹鵰(拉丁文學名:Spizaetus nipalensis)另稱熊鷹、赫氏角鷹,是一種猛禽,屬於鷹鵰屬。一般生活于山中的常綠森林。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尼泊爾。一般身長70至72公分。成年的鷹鵰的上半身呈棕色,有白色的下半身、羽毛和尾巴。牠們的胸部、腹部和後翅有很明顯的條紋。生態習性: 主要棲息於海拔1,000~3,000公尺左右之原始闊葉林或針闊混合林內,其族群數量極稀少。 覓食時,大都採伏擊型之狩獵方式,先停於視野遼闊之枝椏上,當獵物出現時, 即悄然滑行接近獵物再急速俯衝突擊。族群稀少,又是養鷹者熱衷的對象,生存岌岌可危。

◆兀鷹是一種較大的鳥類,晚婚的標兵,飛行不用拍動翅膀,而是利用氣流扶搖直上。在山地的高岩上集體繁殖,以腐肉為食,大型獸類的屍體為主要食物來源,近年來數量減少較快。頭部和長頸交雜生長著白色和青白色的毛狀羽及絲狀羽。 飛羽和尾羽是帶褐的黑色。下覆羽大部分為白色。臉的顏色是青灰色,虹彩則足黃褐色,口喙和蠟膜是灰色或暗灰色的,腳呈灰色。會在山地的高岩上集體繁殖。 以少量的草或羽毛在崖棚築巢。 以少量的草或羽毛在崖棚築巢。 一次產蛋一枚,由雌雄交替孵蛋,孵蛋約需50天的時間。小鳥孵化後80一90天就可站立。羊、牛、豬 、山羊和馬是她們的主食。

◆遊隼(學名:Falco peregrinus)是隼屬最大的一種,又名花梨鷹、鴨虎,是生活在北美洲的晝行性中型猛禽。遊隼飛行速度很快,俯衝時速可達每小時389公里,是世界上飛得最快的鳥類,但直線飛行速度很慢,通常只有時速50~100公里而已,這種時候牠們就常常狩獵失敗。遊隼主要棲息在草原、海岸、空曠地、廢棄的採石場,主要捕食野鴨、燕子、鴿子,牠們會先飛到獵物上方,在將翅膀收到後方,讓自己成為「自由落體」垂直而下,以極快的速度循螺旋線飛行路徑俯衝而下,用腳爪附近的肉團打昏獵物,或是直接抓住獵物的頭部再慢慢享用。 遊隼通常在懸崖、山壁附近築巢,遊隼體長約40厘米,翼展大約80至120厘米(31至47寸)。雄性和雌性差不多,但雌性比雄性大,更有紀錄雌性大雄性30%。雄性重440至750克,雌性重910至1500克。

◆ 白肩鵰(Aquila heliaca)與金雕非常類似,個頭略小,體長為80厘米,翼展為200厘米,分布在歐洲東南部、西亞和中亞。冬天,白肩鵰遷徙到非洲、印度和中國。歐洲,白肩雕是瀕危物種,在它曾經分布的地方如匈牙利和奧地利幾近消失。白肩雕喜歡棲息在小樹林的田野,而不喜歡生活在山脈、大型森林或樹木稀少的草原。白肩鵰將巢築在樹上,周圍沒有其他樹木,因此這些巢在很遠處就可以看到。每年3-4月,雌雕產2-3枚卵。孵化期為45天,通常只有一隻能存活下來,其餘在長成過程中死亡。主要吃美洲黃鼠,也撲食齧齒目、貂屬、狐屬等哺乳動物及鳥類。

◆ 蜂鷹(Pernis apivorus) 別名蜜鷹、雕頭鷹,屬於鷹科,學名為 Pernis ptilorhynchus。別名蜜鷹、雕頭鷹,屬於隼形目鷹科,拉丁學名Pernis ptilorhynchus,英文名crested honey buzzard。全長65厘米左右。體色變異大,有暗褐型和栗棕型。頭頂褐色,頭後及枕部羽毛狹長,形成短羽冠,常明顯露出;頦部黑紋與喉紋相連成橫紋。背部及翅覆羽暗褐色,稍沾紫色。飛羽具灰褐色橫斑。尾羽灰褐色,具3~5條黑色寬帶斑及若幹灰白色波狀斑紋。下體棕褐色,腹羽具黑褐色條紋及白色橫斑。棲息於稀疏的森林或林緣。主要以昆蟲作食物。繁殖於黑龍江、吉林、遼寧、雲南、四川。蜂鷹常單獨活動於森林邊緣,到村莊農田、果園等處覓食。特別愛吃蜜蜂、胡蜂,也吃蜂蜜、蜂蠟及其它昆蟲,有時還捕食鼠、蛙、蛇等小型動物。築巢於高大喬木上,多以枯枝葉為巢材,有時利用鵟或蒼鷹等的舊巢。5月下旬到6月產卵,每窩2-3枚,淡灰黃而帶紅褐色斑點。孵卵期30-35天,育雛期40-45天。

◆紅隼身長約30cm,雄鳥頭、尾部鼠灰色,兩翼及背部紅褐色;雌鳥頭、背、兩翼、尾部都是栗褐色。尾羽張開呈扇形,宛如一只風箏。當時機成熟,就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,衝向目標,獵物一旦被鎖定,通常是難逃魔爪的。一般棲息於林地、草原、有零星樹木的牧場、海岸等,築巢於懸崖、樹木以及舊建築或廢墟的牆上。

◆灰面鷲(英文:Grey-faced Buzzard;學名:Butastur indicus),中國多稱灰面鵟鷹、香港也有稱灰臉鵟鷹、也有別名南路鷹、灰面鷂等。於每年10月10日之前後自北方至南方過冬,其中重要驛站為臺灣的八卦臺地。因10月10日為中華民國國慶日,而又有「國慶鳥」之稱。

◆台灣夜鷹(學名Caprimulgus affinis),是一種生活在南亞地區的夜鷹。主要分布在印度、中國南部、台灣、菲律賓、馬來西亞等地。體長20至25厘米,以昆蟲為食。為尖銳的唧唧聲(求偶時),通常在晚上能聽見,但有些人認為是噪音。

◆烏雕(Aguilaclanga)俗稱皂雕或花雕,體形比蒼鷹大,全身黑褐色,腰部有V字型白斑,尾比金雕及白肩雕長。幼鳥翼的復羽先端有淡色斑。翼下初級飛羽基部也有淡色斑。常棲于沼澤、河川、水邊等地,嗜食蜥蜴、蛙、小型鳥類、鷗、鴉以及鼠類,也常食動物尸體。終年留居我國東北和長江下遊一帶,冬時常見于福建、廣東等地。

◆東方澤鵟(澤鵟) 英文名:Eastern Marsh Harrier學名:Circus spilonotus 體長:雄鳥:48公分,雌鳥:58公分 觀察紀錄:非台灣留鳥,冬天可在視野寬廣的平原田野、草原、草澤發現,覓食時以樹梢高度飛行,會空中定點,發現獵物後即俯衝倒地面捕捉,常落在草叢中休息活動環境:沿海平原草澤地帶。

results matching ""

    No results matching ""